教育家精神·教师论坛 | 黄玉叶:以赤诚之心育时代新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穿越千年的智慧箴言,道破了教育的本质——真正的学习,始于兴趣,成于热爱。
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正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当试管中的液体绽放彩虹,当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神奇现象,当学生亲手制作"大象牙膏"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些瞬间都在诉说一个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打造趣味课堂,让元素周期表变成闯关地图;设计实践课程,让醋和小苏打演绎生活魔法;引入前沿的技术赋能,让分子结构在掌心旋转跳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当化学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成为探索世界的钥匙,学习便自然而然地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这样的课堂,正在培养的不仅是解题高手,更是终身学习者。
化学高级教师,教研组长;曾被评为漳州市“初中教育质量先进个人”,荣获微课比赛市级一等奖、“一师一优课”市级二等奖;主持完成市级课题1项,参与完成市级课题3项,发表CN论文4篇;多次参与各类命题工作。
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一片星空中每颗星辰都能绽放独特光芒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将"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灵魂,用智慧与耐心为每位学生搭建专属的成长阶梯。
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搭建阶梯式知识模块,以趣味实验为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记得有名学生在化学方程式面前屡屡受挫,我们便从厨房中的小苏打与醋的反应开始,让他亲眼见证化学的魔力。当气泡跳跃的瞬间,他眼中闪烁的好奇取代了挫败,这正是因材施教的魅力——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入口。
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性课题,鼓励他们开展家庭小实验创新设计,甚至阅读化学前沿科普。一名学生对"自制净水装置"产生浓厚兴趣,我们便引导他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在探究中培养科研思维。当他的作品在学校科技节上获得好评时,那份成就感比任何分数都更能定义他的成长。
我们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和科学的阶段性测评,为每名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动态记录的学习轨迹成为调整教学策略的指南针,而分主题探究活动则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喜欢生活化学的学生探索"厨房中的化学",擅长实验操作的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每名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成为个性发展的勇敢开拓者。


组织初三化学兴趣小组
走进闽南师大化工实验室
探索海盐变食盐的奥秘


每年一次的趣味化学竞赛

指导学生获得市级荣誉

指导学生制作净水器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我们怀揣勤学之心,紧跟教育前沿,在《教育人类学》的字里行间汲取智慧,在专业培训的交流碰撞中拓宽视野。
但学习不是终点,而是实践的起点。我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课堂,探索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创新模式。一位教师在教授"化学反应速率"时,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温度的影响,当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时,那种发现的喜悦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课后复盘已成为我们的习惯。收集学生反馈,在反思中沉淀,在总结中提升。勤学与笃行如同双轮驱动,让我们突破专业瓶颈,成长为既有理论功底又能驾驭课堂的卓越教师。因为我们深知,只有不断成长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组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测试


指导青年教师岗位大练兵

参加省级教学开放活动


市级课题报告

参加省学科研讨会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爱上学习本身。我们以幽默风趣的讲解激活课堂,用鲜活案例让知识"活"起来。当学生说"我最期待化学课"时,我们知道,乐教的力量已经生根发芽。
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我们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尊重每个独特的灵魂。当学生在难题前迷茫时,我们给予智慧指引;当他们遭遇挫折时,用温暖的拥抱传递力量。
一名内向的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谢谢老师总是给我展示的机会,现在我敢在课堂上发言了。"这样的反馈比任何教学成果都更珍贵。因为教育的真谛,就是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那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勇气与自信。
在这片教育的星空下,因材施教让每颗星辰闪耀独特光芒,勤学笃行推动专业不断精进,乐教爱生温暖每个成长瞬间。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供稿 | 黄玉叶
供图 | 黄玉叶
编辑 | 林晋香
初审 | 詹建宏
复审 | 陈明贵
终审 | 吴立新
出品 | 学校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