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孩子的成长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吗?
双生子研究表明:学校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孩子的成长更多是父母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也不仅仅在于遗传→
导言: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
1. “科尔曼报告”: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2. 2007年,日本人三浦展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
3. 教师教育要有“教师资格证”,但父母教育孩子却不用“家长资格证”。父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着如何做父母
一、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很多知识很重要,但家长却没有能力什么都教。家长的重要职责在于:教孩子课本上没有的而生命中又很重要的东西。
(一)心理素质与知识技能
1.情感重要还是记忆重要?
一个费劲苦心将孩子送出国的家长,除了要钱的信息,收不到任何孩子离家在外的信息反馈,这说明为什么?
2.行为习惯重要还是知识技能重要?
孩子而言,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学习习惯从生活习惯中来。一个吃饭需要人追着喂的孩子不会养成对于学习负责的习惯的。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也难以成为自学能力强的人
3. 人际交往重要还是知识学习重要?
人的一生,什么决定成功?是能力,还是交际?当前孩子的一个问题是没有了兄弟姐妹,导致其人际交往差
(二)今天的孩子怎样成长
1. 经历单纯→缺乏意志力→过于自我
2. 交往简单→不理解人→人际冲突多
3. 压力增加→学习挫败(不成功)
(三)今天的孩子有何特点
头脑聪明,心灵脆弱
人际不良,极端自我
二、做好自我角色定位
(一)家长要承认教育的艰难
家庭教育并非简单的事,非自发产生。当家长,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能
(二)要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人生阶段四人物:家长→教师→朋友→恋人→……
家长定位:从专制到权威,从权威到朋友
专制型家长:对孩子限制。代替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愿望,以“为你好”行“残害孩子”之实,“通往地狱之路常常由善意多铺设”
权威型家长:与孩子商量。与孩子沟通多,对孩子有具体要求,可以和孩子讨论,要求可以修正。
要想教育措施得法,必须做他的朋友→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去了解他。这是家长教育措施得法的重要前提。
三、营建有效教育环境
(一)理解尊重:请站在孩子的视角
1.充分理解:你们的孩子,从你们而来,但不是为你们而来。
2.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成今天的样子有他的道理,有你的责任
怎样才能尊重?→说得容易,做起难?是不是每天都问学习成绩怎么样?
(二)懂得欣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每个人都对自己有良好期待,如果当自己的行为影响到良好的自我形象时,人们会感到认知失调。许多问题儿童的原因在于自我认识过低,破罐子破摔,我不好,做蠢事很正常。
教育对策:通过赞美等手段让孩子提高自我认知,然后让其感觉做了蠢事。
重点在于培养其自尊心与自信心。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做坏事也坏不倒哪里去。
家长挖掘出孩子的特长,并鼓励其自信、自尊→找到学校中的位置→更多发展。
(三)学做表率:让孩子有个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行为的天然榜样,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怎么估价都不过分。
“一个懦弱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能干的家长”
孩子的考试焦虑哪里来?→家长焦虑是重要原因
(四)善于沟通: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
1.父母彼此要有良好的沟通
2.要和孩子有朋友般的沟通
3.与学校有良好的沟通
总结:如果一个孩子身边,有尊重他的人,欣赏他的人,有值得学习的人,有可以沟通的人,那么他会怎样?
四、掌握心理影响策略
(一)情绪感染:充分利用生理唤醒
人并非时刻理性,更多时候用心生活而不是用脑生活。情绪过程分两阶段:一是生理唤醒的体验;二是对生理表现的归因。
青少年情绪特点:易激惹,两级化
现在的孩子,只讲道理不足够,让孩子心跳加速的时候,也是实施教育的最好时机。
多和孩子一起活动,在活动中适时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与他共享成败,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二)行为塑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行为受到强化(肯定)就增强,受到惩罚就减弱。
要想建立一种新行为,必须找到合适的强化物;
要想避免一种问题行为,必须思考在问题行为中,孩子得到什么好处。
五、共度和谐幸福人生
1.幸福=快乐的事+擅长的事+有意义的事
增加快乐的事,鼓励擅长的事,寻找有意义的事
允许孩子有无聊的乐趣,“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2.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苦乐
幸福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幸福就是我们平常所习惯了的生存状态。
幸福是由痛苦来守候的。
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是苦乐参半的过程;不回避家教中的艰辛,是感受孩子成长快乐的前提。
结语:一个家长应有的信念:
1.你们的孩子,从你们而来,但不是为你们而来。
2.成为孩子的朋友,是家长的最终归宿,也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3.父母的品质决定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