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黄莉舒老师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课中,以漳州市芗城区近一周天气变化现象为问题情境作为导入,围绕课标要求设计多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利用SOLO理论描述学生学习质量的表现水平,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和思维水平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把知识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在实践中探索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新方法。

漳州市第五中学戴文伟老师在《海水运动》一课中,利用微课等视频、图表等,以任务式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海浪、潮汐和洋流的概念,并重点说明了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设置分层作业进行课堂限时训练,给出评分细则让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师评。最后,让学生进行新课内容的归纳建构。课堂上精彩纷呈,课后练习针对性强,因材施教。

上杭二中陈志龙老师在《水循环》一课中,先是导入《汗珠的环球旅行》视频,通过提问引出水循环这一概念。之后,以云南哀牢山南部的元阳哈尼梯田为例,让学生简述梯田参与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当地雨季实施自然施肥的原因,并让学生将思路和答案写入地理综合思维表现性评价量表中。最后,利用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让教-学-评一致性从理论走向实践,简单高效,实用性强。

大田一中吕雅妮老师在《热力环流的应用》一课中,利用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和香格里拉的绝热暖棚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简单绘制解题思路并书写相关答案,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最后,利用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表,让学生对热力环流知识的掌握水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帮助学生在接下来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实现增值学习。

将乐一中陈祝清老师在《中国的气温分布》一课中极具个人教学特色。1.紧扣乡土教学,紧扣家乡气温这一乡土真实情境探究。2.强化地理实践,精心设计课后拓展实践作业。3.培养综合思维,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等综合分析我国气温的特征、温度带及其影响。4.重视学习评价,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读图能力。5.利用学习三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迁移应用。

龙岩四中郭文成老师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课中,导入“小猪佩奇”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以小猪佩奇生活在哪里更快乐为主线,逐步探究世界气候类型判读方法,提出要以高定球,以稳定带,以水定型。其课堂学习评价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型”,从区域认知的五个能力出发,抓住行为动词,预设水平1-4的不同课堂表现情况,方便教师和学生观察。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诗吉老师:
陈老师对《水循环》《热力环流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进行点评,提出如何将学习评价和核心素养落实课堂教学中。并强调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认识才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对于示意图的选择和设计要慎重。最后,分享了一本地理教学参考书,点名教师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进一步的阅读。

漳州教科院张志烜老师:
张老师对《大气受热过程》《海水运动》《中国的气温分布》进行总结性点评。提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讲授知识点时尽量选择对应的区域地图,指图要精准。对于乡土地理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体现人地协调观。

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林香妹老师
讲座:《课堂评价促进地理有效教学的思考》
林老师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分享:
(一)教学评价的四个角度:(1)关注学科价值(2)关注核心概念 (3)关注逻辑思维 (4)关注育人功能。
(二)有效教学的思考:(1)情境要真实,选择乡土地理 (2)方法要创新,体验学习乐趣 (3)任务要挑战,提升学生思维 (4)时间要充足,保证学生思考 (5)导图要利用,构建知识结构 (6)练习要精炼,评价学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