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厦门海域正式开渔。记者获悉,集美区渔民作业期间,每天要开展1次核酸检测。渔民和渔获上岸时,实行“‘人+物’同检”,渔民和渔获都得接受核酸检测。上岸后,渔民们接受核酸采集完,立即返回船上,抓来几尾鲜活的鱼,掰开鱼嘴,让核酸采集人员抽检。除了从鱼嘴提取采集物,核酸采集人员还细致地用棉签从渔获身上提取样本。
人做核酸也就算了,为什么鱼还要做呢?这一波操作不禁让人们大吃一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样做主要是防走私带来病毒的(但是捅鱼嗓子可能不合适),相当于检测环境样本。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01.为什么要人物同检?
还记得三亚疫情么?怎么来的?是禁渔期渔民跑到外海和国外渔民交易然后把病毒带回来了。
国外渔民捕的鱼,在公海上直接偷偷卖给渔民,然后渔民把鱼带回中国销售,而目前国外的一些地方感染比较普遍,那么鱼类被沾染病毒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些鱼进入到中国,就可能引发感染了。三亚当时就是这样,最初在渔民中出现,然后进一步扩散到游客中。
所以厦门这么干,估计也是防止有的人不是去捕鱼,而是去走私非法交易去了。把别人捞的鱼买回来卖到国内,这种在茫茫大海上,基本上防不住。其实7-8月这一轮,三亚是渔民境外非法交易,西藏可能是来自边境线。
02.鱼类会感染新冠吗?
要说鱼类感染新冠,那倒是不至于。ps:这个还是有正规的研究的,就是这篇文章:

文章题目是:
SARS-CoV-2 spike protein predicted to form stable complexes with host receptor protein orthologues from mammals, but not fish, birds or reptiles
其实,这是一篇生物信息学文章,没做实验,用已有的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和预测。
当然,我们并不能直接预测某种生物是否可以感染新冠,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的分子,ace2,这个分子是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钥匙,细胞有这个钥匙,那么就可能发生新冠的感染。
当然,不同物种之间ace2差异很大,因此作者选择计算不同物种ace2和新冠能否结合成稳定的聚合物为检测标准。
下图为序列相似性比较

经过计算,可以看到,不同物种的ace2和新冠病毒结合形成稳定复合体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然后,这个时候,就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了。
1,新冠可以感染一种鱼和一种鸟
作者计算了35种鸟类,只有一种(蓝山雀)有感染风险,计算了72种鱼类,同样只有1种(尼罗罗非鱼)有感染风险。

2,文章结论是新冠不能感染鱼和鸟
事实上,从这两个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章的结论似乎和文中的研究内容是冲突的,你说新冠不能感染鱼吧,那感染的一种是怎么回事呢?但是你认为可以感染吧,可是剩下的71种鱼类都没法感染。有一种白马非马的感觉。
其实,问题就出自这里,可能是这篇文章没有接受同行评议的缘故,文章的结论,太过肯定了些,反而影响了科学性。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理论上,新冠不能感染大部分鱼类,或者新冠很难感染鱼类。
总之,事实到此明确了,认为新冠肯定不能感染鱼类的,主要关注的是题目和摘要,或者说是从概率上认为可能性较小。而认为新冠可能感染鱼类的,则是对可能这两个字的程度需要强调,毕竟还是有可能感染的两个物种。
所以,一般认为,鱼类是不会感染新冠的。但是,沾染是可能性很大的事情。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